台江被誉为“全国苗族榜首县”,落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分施洞型 、贵州巴拉河型、台江西江型 、银星排调型等许多门户,灿烂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落苗银角 、银衣 、项链……一件银饰需阅历熔铸、拉丝 、錾花等30余道工序,最细的银丝堪比发丝 。
“那是1971年,我算正式开端学艺。”吴水根回忆起跟从父辈学习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阅历,那年他刚满7岁。“老话说‘手工功夫在艺外’,要当好银匠就得先学画,家园的一草一木 、苗族刺绣 、日子场景给了我许多创意。”图像理解了 ,吴水根又开端学习錾刻工艺和花丝工艺 。
苗族没有文字,“曾经造日月 ,举锤打金银,银花溅满地 ,颗颗亮闪闪,大的变大星,小的变细姨……”在苗族古歌里,金银都被拟人化成了苗族同胞们密切的同伴 。明代郭子章《黔记》中称“富者以金银耳珥 ,多者至五六如连环”。明代 ,白银开端在苗区流转 ,苗族的能工巧匠将银币用来打制首饰,苗族佩带银饰之风逐步铺开 。
曩昔,为具有一件银饰,苗族同胞们节衣缩食,把一生积储全都用于此项 。“为了不孤负我们的喜欢 ,做银饰锻制需求有过硬的技能